12月25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召开内部研讨会,本次会议基于诊断评估专家提供的教学资料反馈意见,深入探讨了编程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调整策略。研讨会由教学院长曹英烈主持,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出席,共同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探讨。
研讨会现场(罗慧敏 提供)
会议伊始,曹英烈首先对诊断评估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了解读。他指出,专家们认为对以软件教学和应用为主的、编程类的课程,如果考核方式是试卷考试,显然不是最佳的方式,卷面考试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评估。而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要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曹英烈发言(罗慧敏 提供)
与会人员对《C语言程序设计》《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Linux技术与应用》《Matlab编程与系统仿真》《Python程序设计与应用》《Web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其传统考核方式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多位教研室主任一致指出,鉴于这些课程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极为严格,单一的卷面考试形式不足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基于此,会议提出了一个更为严谨的考核方式调整方案,即采用卷面考试与实操考试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模式。一方面,卷面考试能够有效地衡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水平;另一方面,实操考试将以编程题目为核心,能够直接且具体地考查学生的编程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此模式同样有助于全方位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与吸收水平。
此外,各教研室主任还就实操考试的具体实施细节、评分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考核方式的调整是对学院教学体系的一次重要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提升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会议的最后,曹英烈表示,学院将充分吸收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尽快着手制定详尽可行的实施方案。学院计划每个专业选取2门课程,以新的学期为起点,启动试点工作。我院将坚决、彻底地落实诊断评估的整改措施,致力于推动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完善,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人才培养的高标准。